茶具精品鑒賞
杯、罐等。隋代北方瓷業(yè)的發(fā)展,為唐代瓷業(yè)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近幾十年來,在河南安陽,以及陜西西安等地的墓葬中,陸續(xù)出土了一些可作茶具用的白瓷器具,如同白瓷碗、盤一樣,這些器具都有胎質(zhì)較白,釉面光潤的特點,表明其時的燒制瓷器技術(shù)已超越前代。這件白瓷碗、盤的出土,為隋代茶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
5、六朝青瓷耳杯
這件越窯青瓷耳杯、托,由杯和托組成,是六朝時期代表性的茶具之一。杯整體呈耳形,兩端微翹,最長口徑為15.7厘米。直口斜腹,腹淺,兩側(cè)有近長條扶手,以便于端持。底平,無足。托呈淺盤狀,較大,亦無足。杯和托均為一色胎釉,胎色呈現(xiàn)出深淺不同的灰色,質(zhì)地堅硬細致;釉色為青灰色,釉汁純凈,且有釉上褐色點彩裝飾工藝,整體顯得古樸敦厚。陶瓷學(xué)家一般認為:六朝耳杯,多承漢代陶、銅耳杯,三國、兩晉時的耳杯,腹淺、底小,而東晉時的耳杯,兩端稍向上翹,南朝時上翹部分逐漸減少,隋唐時消失。結(jié)合越窯釉上褐色點彩裝飾工藝等特點來看,這套杯、托很可能是東晉時的作品。這件青瓷耳杯、托,是具有六朝時代特征的越窯早期茶具的稀世珍品,對研究我國茶具的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6、唐釉下彩執(zhí)壺
這件釉下彩執(zhí)壺,出土于1975年湖南省望城縣長沙窯址,屬晚唐至五代制品。現(xiàn)珍藏于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窯釉下彩執(zhí)壺,高21.7厘米,口徑8.0厘米,為灰白色胎,青黃色釉,撇口,矮頸,橢圓形腹,平底,低圈足;腹的一側(cè)有管狀短流,與此相對的一另一側(cè)有長曲形把手;壺身通體彩繪,用褐綠相間的聯(lián)珠紋組合成重疊山巒圖案,畫面顯得灑脫奇特,頗有變化。整件作品,無論是造型,還是裝飾,使人有拙樸其外,秀慧蘊內(nèi)之感!¢L沙窯產(chǎn)品以茶具、酒具等飲食器具為主。釉下彩繪,是長沙窯的首創(chuàng),它突破了以往茶具的單一釉色,又為以后茶具釉下彩的發(fā)展開了先河。長沙窯釉下彩執(zhí)壺,在茶具發(fā)展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唐代壺的造型之多,長沙窯是首屈一指的。
7、唐金銀絲結(jié)條籠
為唐懿宗李漼公元860-874年)時供宮廷使用的茶具之一。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封存于陜西法門寺地宮,歷時1100余年。為唐、宋及及其以前特有的貯茶器具,用于烘烤餅茶,以利煎茶之前將烤過的餅茶碾成細末。
金銀絲結(jié)條籠呈橢圓筒形,通高150厘米,145厘米,寬10.5厘米;\子由蓋、籠體和足組成,整體用金、銀絲編織而成。蓋面隆起,蓋的頂端裝飾塔狀絲織物。蓋的面與沿的棱線,用金線織成小圈,連珠一周。蓋沿和籠體上沿均為復(fù)層銀片,成子母嵌接;\體的下沿邊有四個盤圓圈足。每個足,飾成獅頭形,足與籠體相接。提梁以銀絲織為復(fù)層,寬0.5厘米,厚約0.2厘米,長20.0厘米,編織于橢圓形長徑兩側(cè)的籠體外緣。蓋與提梁之間,用銀鏈相連。整個籠子,通體剔透,工藝精巧,是罕見的茶具珍品。
陸羽在《茶經(jīng)·四之器》中,開列的民間28種專用茶具中,并未提及茶籠,表明在民間,乃至僧侶、墨客飲茶,對于貯茶、炙茶器具還不甚講究。而唐金銀絲結(jié)條籠的出土,為研究中國茶具的發(fā)展,尤其是貯茶器具的發(fā)生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8、唐鎏金壺門座茶碾
為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根據(jù)同時出土的地宮藏寶《物賬碑》記載:"茶碾子"為"新恩賜物",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正月四日封入地宮,因唐時人們飲的是餅茶,煎茶前先得將餅茶碾成末,方可煎煮。茶碾用于煎茶碾茶用。
這件茶碾,由碾槽、轄板、槽身,以及與其配套的碾輪(軸)組成。除碾輪外,其余三者合一,鈑金成型,紋飾鎏金。整體呈長方形,通高7.1厘米,長274厘米。碾槽深34厘米,為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與槽座焊接。槽口可平插轄板,轄板為長方形,長20.7厘米,寬3.0厘米。槽身兩側(cè)各飾一只鴻雁及流動紋。槽座整體呈"Ⅱ"形,碾槽嵌于中間。座壁有縷空壺門,壺門間鏨飾流動奔馬。與之配套的碾軸由執(zhí)手和圓輪組成,顯得小巧別致。執(zhí)手長220厘米,中間粗,兩端細,橫穿圓輪中間,以便用手來回滾動圓輪。圓輪直徑為90厘米,中間厚,四周薄,邊緣有齒口,便于碾碎茶葉。
鎏金壺門座茶碾,為唐僖宗御用之物,所以,顯得流光溢彩,富麗堂皇。這件茶碾一改當時民間茶碾造型的正方體為長方體,更適應(yīng)碾茶之需。而茶碾加蓋,也更符合衛(wèi)生要求,這也許是宮廷茶具與眾不同之處吧!
9、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銀茶羅
為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系列茶具之一。根據(jù)同時出土的《物帳碑》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兩",以及從茶羅子、碾子、軸等本身鏨文看,這些飲茶器具成于唐懿宗咸通九年至十二年。同時,銀匙、長勺、茶羅子上還都有器成后用硬物刻劃的"五哥"兩字。史料表明,"五哥"乃是唐僖宗小時的愛稱。茶羅顯然是唐僖宗所供奉。唐時飲茶,須先將餅茶炙、碾、羅后,方可煎茶飲用,茶羅乃是篩分茶葉細末用的器具。
該茶羅呈長方形,通體高95厘米,長13.4厘米,寬8.4厘米。由蓋、羅、屈、羅架和器座組成。鈑金成型,紋飾涂金。蓋頂長方直沿,與羅架框子母口開合。蓋面鏨有首尾相對的兩體飛天,翔游于流云間。羅架框架為上下雙層,上層置羅篩),端有方口置屈屜或合)。整個茶羅子,無論是做工,還是結(jié)構(gòu)、質(zhì)地,都呈現(xiàn)出豪華氣派,不同凡響。它既顯示了唐代飲茶之風(fēng)的盛行,也說明了茶在古代上層社會,乃至皇宮貴族中的地位與作用。
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銀茶羅,現(xiàn)藏于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博物館,可算是迄今為止,世界最早、最貴重的茶具稀世之寶。
茶具精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