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歷史:尋找雷永豐(1)
最早知道雷永豐,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那時,茶文化研究才剛剛開始,大家對普洱 茶到底是什么還知之不詳。1993年在思茅召開的普洱 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1994年在昆明召開的第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大家更多的還是在討論宏觀的茶文化、茶葉交通史、茶葉技術,很少關注具體的普洱 茶生產、工藝、經濟運作模式以及普洱 茶之所以是普洱 茶這一獨特的產品等等這些細節(jié)的東西。因此,到底什么是普洱 茶?普洱 茶是如何經營的?為什么普洱 茶會越陳越香?這些問題有人提出,未引起大家的關注。
為了尋找普洱 茶的蹤影,我翻遍了當時所能找到的所有典籍,在《續(xù)云南通志長編》第609頁,我看到了這樣的記載:“(云南)川銷茶歷史最久、牌名最著者,為“宋圓牌”普洱 圓餅春茶,川省茶價漲跌咸取決之。余如雷永豐、元慶、復聚、新春、寶森、永興、三泰、慶春等茶號,均營川銷。”從文中排列順序看,雷永豐一定是當時較有影響的茶號。
1994年,我看到是年出版的《思茅地區(qū)商業(yè)志》記載:“業(yè)主雷逢春,原籍云南省石屏縣,思茅第一屆商會會長,民國十年任云南省第三屆省參議員。那時,思茅茶葉行業(yè)同仁共同議定,各戶茶號加工‘圓茶’,每圓茶底料重量不得超過6兩。‘雷永豐’為爭奪名牌圓茶經銷,私下與揉茶師傅串通,增加底料五錢。每筒茶(8圓)比其他茶號多四兩,每擔圓茶24筒,比其他茶號多9斤6兩。馱昆明出售時,‘雷永豐’抬價銷售尚供不應求,其他茶號壓低銷價仍難找買主。類似情況在同業(yè)中每有發(fā)生,無權無勢茶商一旦被發(fā)覺,視作違章,處以罰款,而對‘雷永豐’所作所為,茶商僅在背后私語,不敢公開抗議。”該書還介紹了過去思普地區(qū)很多的茶號,并花相當大的篇幅介紹了思茅原信昌的經營和運作,可惜,當時我并不知道原信昌還有個分號叫“敬昌茶號”,并且經營得相當出色。
盡管在我后來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這兩段記載都有一些問題,比如,“宋圓號”可能是“宋寅號”的音誤,當時的24個4兩也不等于9斤6兩等等,但他們對雷永豐的描述卻給我深刻印象。
1995年到2001年,我沒有過多地關注普洱 茶,但是,從2002年開始,我的興趣又集中到普洱 茶上。這個轉變有賴于鄧時海先生的繁體字版《普洱 茶》一書,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普洱 茶竟然可以這樣喝?!而茶莊、茶號、茶品以及普洱 茶所依附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探究的對象,都變成饒有趣味的文化元素。這加深了我全面探索普洱 茶文化的興趣。探索的結果是,我對雷永豐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