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歷史
滇西南茶業(yè)交易的重要市場和貿易重鎮(zhèn)。普洱 府地域廣大,位于瀾滄江中下游。在這塊土地上,海拔差異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空氣純凈、陽光通透,因此孕育了高品質的大葉種茶。自清朝起,在普洱 地區(qū)制茶的人們開始稱這種大葉種茶為普洱 茶。
云南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梁明志說,普洱 茶的得名還和它與眾不同的制作工藝有關。
“普洱 茶用云南的大葉茶作為曬青原料,通過加工工藝,一個(是)壓制成形的(叫)生茶,還有(一個是)渥堆發(fā)酵后加速陳華叫熟茶。按照普洱 茶加工工藝生產的茶,都叫普洱 茶。”
清朝初期,初制普洱 茶時,茶農們將采摘的茶殺青后在陽光下曝曬,之后先制成曬青毛茶,而后蒸壓成形,制成圓形緊茶。將這種曬青毛茶也就是生茶從產地運出,人背大約需要12天,馬馱大約需要6天,運到位于普洱 府的集散地。此時,這批茶葉在運輸?shù)倪^程中便基本完成了一個初步的冷發(fā)酵過程,由生茶變成了發(fā)酵較輕的熟茶。
易武鎮(zhèn)中有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路是當年清政府為保證茶葉進貢皇家專門修建的,曾經遠至思茅,連結到了昆明的茶馬驛道。后來,它還曾向邊境延伸,把這里的茶香帶到了東南亞等地。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臺灣和香港人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保存了數(shù)十年的陳化普洱 茶,他們根據(jù)這些普洱 茶的外包裝知道了易武,并沿著普洱 茶的足跡找到了易武。易武文化站的許愛萍回憶說:
“(19)94年,臺灣茶葉協(xié)會的會長拿著地圖來到易武。父輩畫下的草圖,按照地圖來找,終于找到了易武鎮(zhèn)山了,非常的高興。”
許愛萍帶著我們穿梭在易武古鎮(zhèn)的巷道之間,一一辨尋著百年前赫赫有名的老茶莊。在那些斑駁的磚瓦之間,我們似乎還能看到當時易武茶業(yè)昌盛的景象。
當路過福源昌號的舊址,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林世興一時激動起來,他告訴我們,福源昌號曾制作的普洱 茶被稱為茶葉王侯,讓我們更為驚奇的是,這些老字號生產的普洱 茶,目前還輾轉在一些愛茶人的手中。林世興說:
“市面上還喝得到祖輩做的茶,上百年的。福源昌號,是老茶四大天王之一,四大天王就是同慶、車順、福源昌、宋聘號。”
記者:“(這些老茶)流傳到哪里去了?”
林世興:“香港。(現(xiàn)存)很少了,(大概)車順號4片,同慶號50片,福源昌號(的老茶所剩)也不多了。”
林世興的話有史料為證。有記載說,易武的茶業(yè)有兩個時期發(fā)展較快、成就較大:一是從雍正二年到乾隆六十年約70多年間,是易武茶山最強盛時期,形成了“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的格局,年產茶最高達七萬擔;二是從道光二十五年至民國二十六年約90多年間,是易武茶業(yè)最興旺的時期,這里一度曾是普洱 茶的交易和集散中心。當時,正規(guī)茶莊30多家,其中同慶號、同興號等10多家大茶號在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開設商號,"易武正山"七子餅茶名振海內外,至今在香港和臺灣還有人珍藏,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價值高于黃金。
易武茶山也是目前云南古茶山中保護最好、古茶園古茶樹最多、產茶量最大的茶山之一。穿行在易武古茶山之中,隨處可見上百年的大葉種古茶樹。在易武鄉(xiāng)種茶人蘇紅進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易武茶山最古老的茶樹。蘇紅進介紹說:
“據(jù)有關專家來看,估計這棵樹(存活了)800年左右,(而)具體的到底有多少年,要等到(這棵樹)死了以后看它的年輪才能確定。這棵樹(現(xiàn)在)很不摘(茶)了,現(xiàn)在我們做了保護措施。”
易武茶山現(xiàn)已查明的古茶樹約有7000多畝,樹齡大都有數(shù)百年之久。世世代代以茶為生的茶農,對于祖輩留下的寶貴財富達成了共識:誰都不能破壞這些古茶樹,都不能做任何對這些古茶樹不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