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蘇軾茶詩的豐富性|古代茶詩鑒賞
bsp;
茶是大自然的靈品,具有平和、恬淡、耿直、高潔的品性。它的清高而獨具靈性不僅有助于文人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更能超脫世俗羈絆,尋求自由的精神家園。蘇軾的茶詩中,更多的是借飲茶獲得心靈的超越,在茶境中追求適意,從而體現(xiàn)出詩人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自嘲地寫到自己的數(shù)次貶謫,并不乏黑色幽默的稱之為“平生功業(yè)”,盡管一生坎坷,卻能怡然自樂、萬事隨緣。
蘇軾在《和蔣夔寄茶》中提出自己“百事常隨緣”,“隨緣”就是能隨遇而安的心態(tài),有了這種涵蓋天地萬物的心態(tài),便可無往而不適。因為蔣夔的“窮旅不自釋”,所以蘇軾寄詩給他,希望他能在茶中體味到人生萬事應(yīng)隨緣的心境,把心置于物外,保持一份超然態(tài)度來對待人生的種種磨難。
“烏臺詩案”以后,蘇軾進一步接受佛家思想。被謫到黃州后,佛書成了他解脫痛苦撫平創(chuàng)傷的一貼良藥。蘇軾學佛并不執(zhí)意追究“信”與“不信”,而是取佛理運用到自己對人生、命運的思考上,從而求得對人生真諦的頓悟。蘇軾與僧侶、禪師交游酬唱,以茶參禪,其后的茶詩具有了更為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也促使詩人走向了清凈澄明、寧靜超然之境。
《寄周安孺茶》寫于詩人謫居黃州之時,盡管這時蘇軾遭受了人生中的重大打擊,但詩中沒有悲觀厭世的沉淪,沒有滿腹牢騷的憤慨,面對自己的窮達沉浮,詩人一片樂觀和豁達。在詩歌中他熱情贊美茶歷史的悠久,是“靈品”而非“凡草木”,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高人逸士的愛茶不僅因其可以雪人昏滯,更因其品性、情趣和真味,因其有著高潔的德性。于是好茶一杯深深品味于午窗睡足之后,“清風擊兩腋,去欲凌鴻鵠。”更是寫出了品茶可以抒發(fā)一己之性靈,忘記美惡,萬事不強求的脫俗之功。人間炎毒而人世局促,山茶一杯,神清意爽,困臥北窗風下,無拘系羈束,飄飄欲仙,從而獲得了對局促人生的超越,對自身有限生命的超越。這是一種輕榮辱、忘得失、淡浮沉的心境,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是置心事外、隨緣自適的超然心態(tài)。
蘇軾被貶儋州時作有《汲江煎茶》詩。在這幅汲江月夜煎茶圖中,詩人細致地刻畫了自己從汲水、煎茶、斟茶、飲茶到聽更的全過程。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六十多歲,流放瘴癘之地的海南,詩人在《到昌化軍謝表》中曾哀嘆子孫皆以此次貶謫為死別。更兼貧病交加,困苦不堪,身邊只有幼子相隨,生活環(huán)境極為惡劣,可謂是詩人人生的最低谷。但詩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大瓢貯月、小杓分江的豪邁情思,是雪乳翻煎、松風如瀉的點茶之藝術(shù)美感,是寂靜月夜下坐聽更聲的悠遠澄明。茶成為詩人困頓中解脫自我的憑借,茶的淡然滋養(yǎng)了他的身心,平撫了他的憂傷,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茶是精神的慰藉,更是安放心靈的所在�!翱菽c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飽含著東坡對待人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