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后發(fā)酵”之謎
用籮筐渥堆,每筐濕坯20公斤左右。氣溫高時薄堆,嫩葉薄堆,老葉厚堆壓緊,渥堆中翻堆1-2次,將邊上茶翻入堆中,促進質變均勻。渥堆時間,視葉質老嫩、氣溫高低和天氣等情況不同而異。一般氣溫低、雨天,葉質較老,渥堆時間略長,反之,則較短。通常為10-15小時。(《制茶學》全國中等農(nóng)業(yè)學校教材)
注:以上所指渥堆葉均為鮮葉經(jīng)殺青、揉捻后直接渥堆,因未經(jīng)干燥,葉內含水量較高,無需再行濕水。
簡析:綜上所述,現(xiàn)代渥堆工藝的主要促因在于茶坯含水量、溫度、濕度、氧氣、時間。
二、現(xiàn)代渥堆原理
渥堆,是酶、微生物、濕熱三種動力綜合作用,引起葉內物質的相互轉化,特別是多酚類的自動氧化的結果,從而形成茶品獨特的品質特征。
根據(jù)變化的主要內容來看,渥堆也可以說是氧化作用,不同于一般生物發(fā)酵 ,改為“堆積做色”更為確切,是指用含水量較高的茶葉進行堆積,以促進微生物旺盛繁育,從而利用微生物的不同呼吸體系及其產(chǎn)生的不同性質的胞內胞外酶取代鮮葉中酶的作用來促進茶內多酚化合物產(chǎn)生氧化縮合等化學變化。
同時由于茶坯內含物質發(fā)生激烈的化學變化,產(chǎn)生熱能,且堆內大量嗜熱菌的繁殖也釋放大量熱量,使堆溫不斷升高,又進一步促進了茶內多酚化合物在濕熱條件下的非酶促自動氧化,產(chǎn)生茶黃素、茶紅素等多種化合物,而使葉底和湯色從綠轉黃,從黃轉紅,而茶內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為可溶的雙糖、單糖,且茶內具較強苦澀味的酯型類黃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濕熱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下進行氧化縮合、異構化等變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湯從原來的苦澀向醇厚甜滑轉變。
三、舊時后發(fā)酵 成因分析
根據(jù)資料篇的記述,我們可歸納出當時毛茶包裝法對“后發(fā)酵 ”形成的幾個主要促因,并加以分析:
1、灑水:毛茶灑水在當時是為了“使茶葉緊實而茶條不致斷碎”,但對“后發(fā)酵 ”的形成來說,它起到增加茶內水分的作用。
各類微生物雖有各自不同的最適溫濕環(huán)境,但一般而言,當茶葉水分含水量在12%以上,溫度22℃以上,環(huán)境濕度大于70%,即可大量生成繁殖。而微生物的繁殖將促使茶坯內含物質進行氧化、分解等激烈的化學反應以釋放熱量,從而使堆內溫度逐漸升高,形成堆內適當?shù)臐駸釛l件,進一步促進葉內多酚化合物在濕熱條件進行非酶促自然氧化,并促進不同適應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階段的生長繁殖。
因云南曬青茶屬低溫日曬干燥,初制毛茶含水一般約在12%-15%之間,再加濕水至“將茶潮軟”,葉內水分含量較高,若遇上適當?shù)臍夂驐l件(云南大部分茶區(qū)所特有的濕熱氣候均可符合要求),可以促使形成上述變化。
2、用棍棒將茶條緊塞于內附筍葉的籃內,籃口覆蓋筍葉,用細篾纏牢。堆積緊塞和以筍葉包嚴在當時是為了使茶葉在運輸途中不致受損,但對“后發(fā)酵 ”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