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普陀佛茶歷史發(fā)展|茶葉歷史
輕揚落花風”,就生動地描寫了老僧煮茶時閑靜雅致的情景。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高度發(fā)展并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寺院茶得到鼎盛發(fā)展。宋代以后,南方凡是有條件種植茶樹的地方,寺院僧人都開辟為茶園。據(jù)史載,從宋嘉定七年(1214)到元泰定四年(1327),朝廷先后五次賜予普陀寺院官田3093畝,山l000畝。宋淳祐八年(1248),理宗又下詔免全山租役,時有常住田560畝,山l607畝。僧田供齋糧之余,部分也用來植茶。官方的鼓勵措施也促進了佛茶的種植和發(fā)展。
元朝皇帝篤信佛教,普陀山作為觀音的道場,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朝廷經(jīng)常降香飯僧,封舟山本島及其寧波的田山供寺院。明朝時,普陀山佛茶經(jīng)普陀山僧和居民精心栽培,以其獨特的風味享有盛名。進入清代,普陀佛茶不僅被普陀山佛道兩門視為防治百病、排毒養(yǎng)顏、久服輕身而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飲品,而且曾作為貢茶上貢朝廷。
據(jù)《普陀山志》(1995)載,清朝康熙38年(1699)至雍正九年(1731),山上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院重新修建時,斯役數(shù)千,僧侶數(shù)千,產茶數(shù)量最多,并作為商品茶供應,遠至東南亞各國,又在大乘庵等處,專門設立茶莊,經(jīng)銷國內各種名茶,庵堂茶莊還專門設計具有普陀山特色的彩色茶缸,聽裝出售。至清光緒年間,普陀山白華頂后茶山之佛茶和洛迦香蓮一起被列為貢品!镀胀勇邋壬街尽罚1999)載:“白華頂后之茶山之茶與蓮同為貢品。清光緒問,由后寺住持化聞悟稟請官廳得邀裁革”。清時朝廷規(guī)定普陀山各寺院庵堂負有管理茶山和采制貢茶的職責,山上從事茶葉生產的僧侶分工明確,各司其事,并規(guī)定一年只采一季頭茶,谷雨氣節(jié)臨近,便可趁晴好天氣對茶樹進行采摘,采下的鮮葉交至寺院僧侶處,再配以手工炒制,茶形成“似眉非眉,似圓非圓,似螺非螺”蝌蚪狀。之后,選擇其中的上品貯于精制的銀盒中,交由住持上貢朝廷,以供達官顯貴品用。其余則用中品小盒鐵聽盛裝,香客如有所需,可高價售出,以盈寺俸。
三、佛茶之“韻”
茶,好一個茶字,草上木下,中間是人。佛,人弗,弗人,左右不是人。喝佛茶的人猶如在草木間,品的是自然的寧靜和諧,品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心境,品的是靈臺萌動的初機。
佛茶,佛門之茶,供佛之茶。普陀山佛茶,是云霧、海霧、靈霧三霧夢幻的茶。佛茶的茶園在普陀山的頂峰佛頂山,佛頂山是一座不高的海上高山。一年四季,霧,聚散無常,云卷云舒,無形的靈霧,是每一個膜拜者愿的集合,是每一個心愿者的懷念。南海普陀山的觀音道場,自道場開創(chuàng)千年以來,祥云繚繞,法雨頻施,無數(shù)的愿在普陀山形成了巨大的良性意念場,無數(shù)的真切在普陀山凝聚集結。普陀山是一個特殊的靈性世界,這是一個無限的可能空間。佛光普照,佛茶臨梵天,清高幽香;聞法音,通達禪意,秉承云霧海霧靈霧的精華,自有不同凡響。
據(jù)藥理可知常飲佛茶可祛肺痢,增善根,祈明心靈。來普陀山朝圣的歷朝歷代政要高僧、文人墨客對普陀佛茶大多流連忘返,一品長飲。北宋詩人梅堯臣《遣碧峰霄峰茗詩》曰:“閱盡名山古剎界,惟于此地香茶靈。”一個“靈”字,恰到好處,就可想象詩人對普陀山的崇敬,對佛茶的親近之情。汪士慎詩《小白華山茗》對佛茶也大加贊賞,“滿碗輕花別有春,津津舌本涼芬起”。佛茶外形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真歇泉、滌心泉、葛洪井的水燒開了,沸水一注,翠綠氤氳,香氣芬芳,茶客自是一飲三嘆。筆者也興起珍品,自覺人間清涼。
想到了就來普陀山,來普陀山一定要吃茶去。白華茶室在普濟寺海印池東南側,四周巨樟三三兩兩,虬枝隨意舒展,一縷禪意別樣清新。你可以來普陀山的白華茶室,白華意為梵語補陀洛迦。坐在白華樓,一邊聽《大悲咒》,一邊用拇指敲打茶盅,坐觀人來人去,做幾個莊周蝴蝶夢,此番此景此意無可言語。當然,你也可以溜達到南天門茶廊,和一尊尊斑駁的佛像說說以往的故事,也可以游魂四方看看生命的軌跡,也可以看懸壺飛水發(fā)一個下午的呆。這樣靜心品飲,梵我一如,是一種包容,是一種自在,也是一種隨意放松的境界。綠茶一壺苦,苦茶一壺綠。茶是苦的,海水是苦的,喝茶喝的是人生八苦,在這海納百川的氣魄之下,能靜,能放下,自能開心。
觀音道場普陀山獨一無二,來南海品茶海天一色、禪茶一味的意境獨一無二。水流禪,茶清靈,浮生若茶,一葉一如來的佛性需要沖泡才能釋放前生深蘊的清香。三霧佛茶獨一無二,揭諦揭諦,南海揭諦,凈心,一杯夢幻泡影,看潮來潮去,月印東海。
四、今之佛茶
2012年4月23日,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區(qū)人民政府、市農林局、市茶文化研究會聯(lián)合主辦的,以“茶禪一味·祈禱明心”為主題的第七屆中國普陀佛茶文化節(jié)在舟山普陀東港街道塘頭佛茶園廣場拉開帷幕。主辦方通過祭茶、禮茶、賦茶三個篇章來演出,以清和靜為茶道宗旨,著力打造風儒雅致、自在隨心的茶文化意境。愛茶之人在梵音梵樂、茶歌茶舞中闡釋佛茶與養(yǎng)生、人生的內在聯(lián)系,感悟禪茶一味,頓悟人生,此種愜意真是天上人間。
近年來,普陀當?shù)卣恢卑逊?a href='http://m.cfkuzc.cn/'>茶作為效益農業(yè)的主要產業(yè)發(fā)展壯大,先后組建了普陀茶葉協(xié)會、佛茶文化研究會,還注冊了普陀佛茶的原產地證明商標。同時,當?shù)卣通過積極實施普陀佛茶名牌戰(zhàn)略,同時又以佛茶文化建設為載體,積極參加各類茶展銷會、農博會等,組建了一支專業(yè)的佛茶表演隊伍,全面推介普陀山佛茶文化,并加深對普陀山佛茶歷史、文化的專題研究,開發(fā)普陀山佛茶的文化底蘊。
今天,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普陀山佛茶聲譽日益擴大,生產面積、產量也逐年上升,普陀佛茶栽種地由原來的普陀山佛頂山,擴展到桃花島、六橫、朱家尖、展茅、東港塘頭等地。至2008年,全區(qū)栽種面積已達4100畝,產值達850萬元。據(jù)2011年普陀佛茶產銷統(tǒng)計,普陀區(qū)區(qū)佛茶種植面積達已達4080畝,年總產量共達120噸,產值近1000萬元人民幣。
茶生產基地的總投入達650萬元,并建立了“產、供、銷、研”于一體的佛茶產業(yè)鏈。2011年、2012年,普陀佛茶的明前茶價格平均都在每公斤4000元以上,最高價達到6000余元,是7年前剛起步種植“普陀佛茶”時的近10倍。
普陀佛茶在極具文化和藥用價值的同時,也具備很強的經(jīng)濟價值提升潛力,不愧是中華茶文化與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經(jīng)典杰作。
參考文獻:
[1]馬莉.普陀山佛茶的歷史發(fā)展探究.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9.
[2]鄭雯嫣.舟山歷史名茶文化遺產研究.浙江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0.
[3]蘇祝成,姚武,馬莉.普陀山佛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5.
[4]阿能.佛茶與佛教[J].風景名勝,2005,(5):20.
論普陀佛茶歷史發(fā)展
茶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