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形紫砂壺的原始文化涵義|紫砂壺設計
紫砂壺設計 的最早構思是從模擬自然界的實物形態(tài)開始的,而其中與陶器的發(fā)明相關,值得我們加以特別探究的,則是葫蘆形紫砂壺 的原始文化涵義。
在有關原始文化的典籍中,葫蘆都是作為一種“生命容器”而出現(xiàn)的。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羅列了25則故事,近人的調查研究所得進而增多到5 0余則,其中心母題都為,洪水來時,僅伏羲、女蝸兄妹(亦稱姐弟)二人借葫蘆或瓜瓢獲救,遂結為夫婦,繁衍人類。這里所說的洪水原型當與更新世冰期結束以后的天文事象有關;“兄妹結婚”的原型,隱喻了以群婚為基礎的血緣家庭式關系。類似的傳說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完全超越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局限。
國外學者“弗羅賓斯”說過:“圓是包含著世界始祖的葫蘆”(《大陸文化》1 1 2頁),而伏羲女蝸作為人類的始祖也正是葫蘆,這在聞一多《伏羲考》中論之甚詳。那么,為什么人類的生殖始祖會被物化為葫蘆呢?聞一多認為,因為葫蘆多子,是子孫繁衍的最妙象征,故取以相比擬。但是,它又為什么被作為生命的容器呢?有人認為是因為它的造型“能與‘子宮’發(fā)生類似的聯(lián)想”的緣故(蕭兵《楚辭與神話·女蝸考》),這種想象力未免過于豐富了一些。因為對原始先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具備這種科學的解剖學知識。倒是李子賢《傣族葫蘆神話溯源》中一個意見貼切入理!霸谖鞣剑焉锲诘膵D女被尊為巨腹豪乳的女神;在我國的漢、傣等二十幾個民族中,巨腹豪乳的妊娠婦女被外化成為葫蘆。巨腹豪乳的女神雕像,與葫蘆的形狀正好吻合!”(《民間文藝集刊》第三輯61頁)。
例如,我國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女神像,乃至一些原始部落中的女神雕像,其典型特征都是乳房豐滿,腹部凸起,臀部肥大,一種強烈充塞而呈膨脹狀的造型,極度地夸張了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生殖功能,與葫蘆的形象極其相似。
在大篆中,“女”字呈象形的束腰葫蘆狀,這不是偶然的。事實上不僅僅止于女蝸,在我國廣大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乃至世界范圍內,葫蘆崇拜都是一種與生殖欲望相關的原始文化現(xiàn)象。中國道教徒稱女人為“鼎器”,實質上都是遠古時代女人與葫蘆同構的衍變。至此,葫蘆作為生殖功能的象征和人生情結的涵容再也清楚不過。正如《詩經(jīng)》“綿綿瓜瓞,民之初生”所表達,人類的生命皆淵源于以瓜瓞為象征的共同母體。
回到陶器發(fā)明的原始問題上來,如果我們注意到,早期的陶器多為壺、缽、罐、甕、盆、瓶等,其基本造型,絕大多數(shù)接近于繞中軸線旋轉的球體葫蘆狀或半球體瓢狀。尤其是被考古界稱為“瓢蘆壺”的球腹器以及半球體瓢狀的缽,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性。
如在裴李崗峨溝遺址出土的尚可辨識器型的陶器近300件,其中壺和缽達216件之多;河南新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