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茅的背影
四個方向用青磚砌成的城門打開后,四處而來的商人、村民便會把一條條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熱鬧得很。天南地北經商的人多了,于是城里就有了兩湖會館、兩廣會館、四川會館、貴州會館、江西會館、建水會館、通海會館、玉溪會館、石屏會館等眾多會館。在這些會館中,要數(shù)石屏會館的規(guī)模最大,會館中的關帝廟供奉關公像,廟會時會館中演奏洞經音樂,唱滇戲,十分熱鬧。
清末民初,思茅的手工業(yè)發(fā)達,金銀工匠手藝精湛,遐邇聞名。小時候曾聽老輩人講,思茅的金銀工藝制品質純工精,形式多樣,鳥獸魚蟲,鏤花雕草,形態(tài)逼真,細如蠅腿的金鏈也光潔均勻,不見焊痕,極盡工藝美術特色。另外,思茅的皮革業(yè)也很發(fā)達,思茅產的銅鈴、皮韃子、玻璃簪纓銅項圈穿花攀胸、肚帶、系鈴胯皮、牛角骨圈穿鞭索和鑲銅繡花后鞭很美,深受各路馬鍋頭、商人的喜愛。
商業(yè)興盛,飲食業(yè)自然發(fā)達。那時城里不僅可以吃到“雞豆腐”、“水酥”、“酥肉”、“粉蒸肉”、“酸菜扣肉”等當?shù)仫埐,還可品嘗到川味、廣味。曾聽尹瑞堂老先生說,思茅人對吃很講究,春節(jié)的年夜飯八大碗中絕對少不了魷魚、海參,魷魚、海參都是從越南運來的。
思茅的繁榮同普洱 茶分不開。歷史上,思茅就是普洱 茶重要的集散地,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慢撤、攸樂六大茶山的茶葉大多從思茅轉運到四面八方,各地茶商在思茅把收購來的茶葉做成人頭茶、七子餅 、散茶、茶膏,銷往內地、藏區(qū)及東南亞各國。運送茶葉的五條通道被稱為茶馬古道。當年的思茅僅揉制出售茶葉的大宗商號就有雷永豐、瑞豐號、裕興祥、恒和元、大吉祥、謙益祥、復和園、同和祥、恒泰祥等十多家,每年由從六大茶山運到思茅加工的毛茶都在萬擔以上。思茅不僅是普洱 茶的集散地之一,也是云南巡撫每年采辦貢茶的重要地方。
歷史上,思茅由普洱 府管轄,清雍正十三年設廳,經過乾隆、嘉慶、道光三個朝代的發(fā)展進入興盛時期。這一時期,漢民族逐漸從內地遷入,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迅速發(fā)展,商業(yè)貿易興旺。當時城里居民已有四萬多人,加上各地來的客商,號稱十萬之眾。從寧洱過來,老遠遠在斑鳩坡就能聽到城里人嘶馬叫聲。于是當年就有了“金騰沖、銀思茅”之說。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中法界約及商約》,思茅被辟為通商口岸,英、法兩國在此設立海關,派任官員。僅從1896年至1911年,外國侵略者就從思茅海關收取關稅數(shù)萬兩。
不過,這種繁榮后來被一場可怕的鼠疫、大地震以及日本侵略者的飛機狂轟亂炸徹底摧毀。1950年初,當我的父母隨著解放軍的騾馬大隊來到這座城市時,思茅已十室九空,一派蕭條景象。“三家村”成為了思茅的代名詞。全城僅有區(qū)區(qū)數(shù)千人,晚上老虎進城來叼人,十分可怕。全城僅有幾條破爛的街道,一個石屏會館,過街樓和城外柏枝寺二戰(zhàn)時美國“飛